地址:兰州市城关区省政府信生大厦8楼
电话:18919844999
邮箱:gsahsh@126.com
邮编:730000
网址:gsahsh.com
详细栏目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 商会文化
徽商的历史作用
发布时间:15/02/10
来源:
访问次数:3902
 综述
    徽商以长途贩销的形式互通有无,使全国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渠道畅开,扩大和加强了全国各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。由于徽商的纽带作用,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。农民们从原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摆脱出来,愈来愈依赖于市场经济。徽商在扛南市场频繁地进行棉布、丝织品和粮食交易,就是当时社会分工的具体体现。
    徽商还对各地区城市市场的兴起和繁荣,起了积极作用。徽商足迹遍天下,不仅从事贩卖贸易,而且开店铺、侨居、投资公益事业,对当地的市镇建设做出贡献。
    徽商以其雄厚的商业资本,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达,促使资本主义萌芽,推动了社会进步。徽商云集的吴江县盛泽、黄溪镇丝织业,明代弘治年间以后就出现了雇工经营,这正是小生产者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一种生产形态。徽商汪氏益美棉布号让加工者在布上缝上“益美”字号的标记,充当了商标和广告媒介的作用,采取自由竞争的手段,已类似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。
    文化
    徽商身兼商、儒、仕,很多商人本身就是理学鸿儒、诗人、画家、金石篆刻家、书法家、戏曲家和收藏家。经商致富以后,更加热衷于文化建设,在家乡修造精美住宅,建祠,立坊,修桥,办学,刻书,藏书,建戏班,办文会,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    封建特征
    另外,徽商与封建官僚合为一体,本身就具有封建特征。又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捐输,建祠堂,牌坊、庙宇,造会馆,修族谱,办学堂,强固封建宗法制,培养封建人才,扩大其封建政治势力,对维护封建统治,起了一定的作用。为什么说“无徽不成镇”是明清时期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一句民谚,意思是说,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,便形不成市镇。这句民谚既说出了到处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实,也是对徽商为当地市镇建设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。
    明清时期乃至于近现代,江南市镇经济都极为发达,这同徽商不无关系。清乾隆时,绩溪商人王泰邦在周庄创设商业。后人称颂王泰邦:“我祖泰邦公,作贾在吴中。设市周庄镇,居然端木风。春季市茶叶,冬季海货通。”王泰邦在周庄镇,春季卖茶叶,冬天贩海鲜,因地设市,应时经营,对周庄镇的发展贡献巨大。再如盛泽镇,明初仅是五六十家的小村庄,嘉靖时也只是百多家的小市。明末发展绫绸业,约有千百余家。至清康熙竟然达到“居民万有余家”的规模,号称“蕃阜气象诸镇推为第一”。其中徽商功不可没。清嘉庆、道光时盛泽镇建徽宁会馆,董事会中,徽商就占了48名董事席位。镇上的市镇建设,假如离开徽商的投资(会馆公产投资、私产投资、公益投资),盛泽镇不可能达到“蕃阜气象诸镇推为第一”的规模。
    徽州境内山多田少,有“七山半水半分田,二分道路和庄园”之称。群峰竖立,高峰陡绝,开发艰难。即使勉力垦辟,种上农作物,收成也很难保障。唐宋以后,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,出现收不敷食的情况,百分之七十的食粮仰扛西、江苏和浙江供给。为了获得换取食粮的货币,徽州人充分利用当地山多水清的自然地理特点,开展多种经营,植茶、造纸、制墨、制砚,形成徽州土特产富和手工业发达的经济特色。
    徽州山多田少,粮食不足而盛产土特产与手工业品的经济结构,对商业的发展,起到了刺激作用。输出土特产和手工业品,换回粮食。这种经常性的交换,使徽州人不断地积累从商经验。
    进入明代以后,人口与粮食的矛盾愈来愈突出,光靠输出土特产和手工业产品,已不足以解决吃饭问题,人们开始走出山门,出外经商赚钱养家糊口。而徽州的学者又适时提出“商何负于农”、“贾何负于儒”的主张,鼓励徽州人出外经商。明代中叶以后,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,便出现了十三四岁就出去当学徒学做生意的局面。